鍛造在工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工礦交通各行各業,如汽車、拖拉機、機床、礦山機械、動力機械、航天航海等部門。沒有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支柱-鍛造的密切配合,其發展以至于生存下去,都是不可設想的。鍛造生產能力及其工藝水平,對一個國家的工業、農業、國防和科學技術所能達到的高度,影響很大。
在國內外,鍛造工藝所以獲得如此廣泛應用,是與其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分不開的。如生產率、金屬材料利用率、產品的機械性能等重要技術經濟指標方面,均比機械加工,以及同樣應用廣泛的鑄造、焊接工藝占有壓倒的優勢。正因如此。鍛造工藝雖然由來已久,具有以千年計的發展史,但至今其生命力仍與日俱增,正朝著少無切削、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方向發展。
我國的鍛造技術早在二三千年前,勞動人民就已熟練地應明鍛造方法制造生產工具和各類兵器,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。在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出土文物中。就有三把合金鋼鍛制的寶劍足以為證。其中一把至今仍光艷奪目、鋒利如昔,目睹者嘆為觀止。但是由于長期的封逆統治和鄙薄科學技術的傳統陋習,造成鍛造技術與其他科學枝術領域的命運一樣,得不到發展。近百年來,我國又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和肆意掠奪,加以清朝以及后來的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腐畋和黑暗統治,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。鍛造業也不例外,非常落后。新中國成立后,在黨的英明領導下,鍛造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地建立起來了。隨著我國工業體系的建立,鍛造業愈來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—個鋼年產垃為千萬噸計的國家,各類鍛件總重量則將以百萬噸計。如鋼年產量比我國高的西德,僅模鍛件自1970年以來就達到了年產量 100萬噸,蘇聯鋼年產量達到4500萬噸的時候,各類鍛件總重量為350萬噸,占鋼產埴的7.7%。我國近幾年來,鋼年產量穩步上升,突破了三千萬噸大關,因此,鍛造業為社會主義建設所承擔的任務,是非常艱巨繁重的。